顶点笔趣阁 > 吾乃天命之子 >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司马昭灭亡蜀汉后,曾令陈勰“学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并表示可用“武侯遗法教五营士”,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作为国家军事制度推广。

        伐蜀的大将桓温、陆法均直接将诸葛亮呼为“名将”。苻坚觉得出将入相的王猛就是诸葛亮转世,于是干脆谥王猛为“武侯”。

        北魏文臣崔浩大人看不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是大将刁雍则对诸葛亮很佩服,柔然犯塞,刁雍上书给北魏文帝,称“立战场,

        十日一习;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此武侯之法实行后果然“边境获其利”。此外东晋政府为了表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推崇,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即使在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垒打消耗战拼国力,诸葛亮也不会输】。

        孙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魏国国力很强,但有蜀国国力二十倍?明显不能,差不多也就五六倍。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晋书: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

        三国志: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关于中军记载有十万,此外又加上二部二万。诸葛亮北伐时期雍凉边军记载不详,但大致在十万。诸葛亮北伐上前的马超韩遂等人和曹操打时举兵十万,北伐后的王经一战被姜维杀了数万,王经上面还有一个陈泰,可见雍凉兵力在诸葛亮北伐前后均不少于十万。五伐时魏国西线有二十多万人,雍凉显然支撑不了这么多兵力消耗,而从洛阳方面运粮,辗转千余里,按孙子所说,需要百万家才可以支持在西线魏军的消耗,差不多相当于魏国总人口。才导致农夫废业,民有饥色。与此类似的:

        长平之战: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汉武时期:承孝武奢侈余弊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从上面可以看出战争消耗极大,边境上的战事足以影响到全国:关东饥,帝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晋书》。这正是杨阜说农夫废业民有饥色,上一年由于诸葛亮屯田打消耗,所以魏国为了将粮食运往长安动用了大量民夫,以致农夫废业,农夫废业后又导致无人种粮,外加大量粮食运往长安,以致于出现民有饥色,也就是晋书提到的关东饥。而因为和诸葛亮打消耗战导致长安有大量关东运来粮食,此时诸葛亮刚死几个月,关东百姓饥饿,才将粮食再运回去。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目的就是要耗的魏国虚弱,再一口一口吃掉魏国,从关东饥、民有饥色看,诸葛亮耗下去自然可以赢了魏国。

        诸葛亮在魏国屯田自给自足。晋书: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诸葛亮充分做到孙子兵法上的【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而魏国坚壁清野的策略使自己也受损失,不坚壁清野很可能又会发生四伐诸葛亮上邽割麦的事情,况且又打不过蜀军。因此明帝下诏:【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所谓的全胜之道:

        汉晋春秋: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晋书: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全胜之道以一场闹剧收场…

        【总结】:诸葛亮没能灭掉魏国因为时间不够上,北伐一共才六年半,就是曹操攻打官渡之败后的袁氏兄弟都比这用时长。而且诸葛亮四伐退军是因地理条件限制外加大雨才无法保证后勤造成的。【曹操率军支援汉中时即使是曹魏如此国力也只相持两个月就退军了,相持时间不及诸葛亮四伐一半,不及诸葛亮五伐三分之一】。诸葛亮做到这种程度已经不可能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诸葛亮接手的时候蜀汉的国力几乎被刘备等人败光了,关羽北伐和刘备东征都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诸葛亮也都也没有参与,结果这哥俩和当初在北方征战一样,先后全军覆没,可见刘备的水平自己干是无法成功的。随后孟达叛蜀降魏,东三郡丢失,南中四郡也反叛,新生的蜀汉政权仅余四川盆地,丢失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和绝大多数精兵猛将,形势岌岌可危,灭亡在即。诸葛亮力挽狂澜,用两年时间稳定了局势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力量,再次建立起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随后【南征平定南中四郡,北取阴平武都,以逸待劳击退曹真三路大军还反爆了郭淮,卤城以少胜多击败魏军主力,木门退军射杀魏国二号将领车骑将军张郃】。打得魏国极度被动,如果不是死得太早,又怎知他一定不能成功?曹操拥有天下三分之二后十几年内毫无进展,还让一个对手从几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如果这样一对比,曹操岂不是失败透顶?诸葛亮接手的时候个烂摊子,留下的却是个稳如泰山的江山,文有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保证了蜀汉20年的政治清平,直到他们死后后主提拔了黄皓等人,政治上才每况愈下,武有王平姜维等能以劣势国力和魏国抗衡的优秀将领。蜀国的灭亡完全是刘禅不会治国造成的,而这和诸葛亮已经没有关系了,因为不仅他死了,连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都死了。蜀汉是在诸葛亮死后30年灭亡的,并不比曹操死后曹魏维持时间和孙权死后东吴维持时间短。

        《金史》的观念里面,谁要是说出“诸葛亮不知兵”这句话,那就证明此人“好为大言”。


  (https://www.ddbqgtxt.cc/chapter/3803_114116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t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txt.cc